俄以核弥补常规武器短板 中国武器实战检验成关键瓶颈!近年来,中国先进武器装备迅速发展,歼-20隐形战机、055万吨大驱、东风-17高超音速导弹等大国重器相继亮相,展示了中国的军事实力。然而,俄罗斯军事专家瓦西里·卡申指出,尽管中国在技术指标上已全面超越俄罗斯,部分领域甚至领先美国,但存在一个无法忽视的缺点——实战检验的缺失。这个短板正成为制约中国武器从“技术先进”迈向“实战可靠”的关键瓶颈。
从珠海航展上歼-35舰载机的高调亮相到福建舰电磁弹射器的成熟应用,中国军工用20年时间完成了从“引进消化”到“自主创新”的跨越。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武器出口额达230亿美元,跻身全球第四大武器出口国。无人机、火箭炮等装备占据国际市场半壁江山。俄罗斯专家坦言,中国在相控阵雷达、高超音速导弹、无人机集群等领域的技术突破,已让俄制武器失去传统优势,甚至在部分领域形成“代差”。
但在一片赞誉声中,瓦西里·卡申的观点犹如清醒剂:“中国武器的纸面性能非常亮眼,但现代战争考验的不仅是技术参数,更是装备在复杂战场环境下的可靠性、协同性和抗干扰能力。”这种观点反映出国际社会对中国武器的双重认知——既认可技术进步,也担忧“实战盲区”可能带来的风险。
卡申指出,俄罗斯在俄乌冲突中的教训表明,未经实战检验的武器可能存在设计缺陷难以及时暴露、战术体系磨合存在盲区、官兵操作熟练度存疑等问题。例如,2022年俄军发射的某型巡航导弹因导航系统在强电子干扰下失效,命中率较演习数据下降40%。中国部分装备虽在军演中表现优异,但复杂电磁环境、多兵种协同等实战场景的考验仍显不足。央视军事报道曾披露,某型无人机在高原演习中因数据链受地形影响中断,导致打击任务延误,此类问题在和平时期难以完全模拟。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