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对克里米亚大桥出手有哪些战略考量 泽连斯基展示强硬手段。俄乌谈判结束不到24小时,克里米亚大桥再次遭到袭击。乌克兰公布的影像显示,桥墩底部受到爆炸袭击。6月3日,乌克兰宣布用1100公斤TNT当量的炸药对克里米亚大桥的水下支撑结构造成了严重破坏。
乌克兰选择在这个关键时刻对克里米亚大桥出手,可能出于几个战略考量。首先是对俄军停火条件的不满。根据俄方在伊斯坦布尔会谈后公布的“停火备忘录”,普京要求国际社会承认目前俄军占领的土地属于俄罗斯,并要求乌克兰撤军且保持中立国地位。泽连斯基难以接受这些条件,因此在谈判结束后不久,乌克兰就对克里米亚大桥发动了袭击,以宣示主权。
其次,乌克兰希望通过这次袭击挫一挫俄军的锐气。在本轮谈判前夕,乌克兰发动了“蛛网”行动,对俄罗斯境内的空军装备进行了精准打击,声称摧毁了41架俄军战略轰炸机。尽管卫星图像显示只有13架大型机受损,但这次打击仍然让外界质疑俄罗斯的本土防御能力。俄方并未采取大规模报复行动,而是选择了低调回应,这给了乌克兰继续试探的底气。
此外,乌克兰希望为后续谈判争取更多有利筹码。通过发起绝地反击,泽连斯基试图保全自己的政治地位。如果乌克兰全盘接受俄罗斯的条件并割地求和,泽连斯基可能会在战争结束后面临清算。因此,乌克兰希望通过与俄罗斯谈条件,同时换取西方国家的安全保障,为自己谋一条后路。等到战争结束后,乌克兰重新举行大选时,泽连斯基或许还会谋求连任。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