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对华政策要改弦更张了吗 李在明的实用主义转向!决胜局开打:韩国新总统光速上任,李在明对华政策变盘背后的生存博弈
韩国政坛的"生死时速"正在上演——6月3日深夜,李在明以1728万张选票、49.42%的得票率锁定胜局;不到12小时后,这位新总统便站在国会讲台前宣誓就职。从投票箱到青瓦台仅隔24小时的权力交接,创下韩国宪政史上的最快纪录。这场被媒体称为"闪电战"的权力更迭,实际上是被现实逼出来的无奈之举:尹锡悦政府去年底因戒严风波遭弹劾后,韩国政坛已空转半年,国家机器亟待新舵手掌舵。
当选宣言中掷地有声的"修复对华关系",绝非竞选话术。翻开韩国经济成绩单,尹锡悦时期"价值观外交"的代价触目惊心:中韩贸易额从持续28年的顺差转为逆差,半导体对华出口暴跌40%,GDP增速跌至0.7%的冰点。当三星电子在华市场份额被台积电蚕食,当SK海力士无锡工厂因出口管制面临停产危机,财阀们早已坐不住了——SK集团120亿美元的中国电池项目,正等着政策转向。
李在明深谙"经济牌"的威力。他给外交政策划出三条红线:重启中韩自贸协定谈判,打通农产品与高端制造壁垒;拒绝充当美国"印太战略"棋子,公开声明"台海问题与韩国无关";叫停萨德系统追加部署,要求重新评估现有设备。这套组合拳直指尹锡悦时期的战略失衡——当中国占据韩国出口22.8%的份额时,盲目追随美国"脱钩断链",无异于经济自杀。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