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8日,中国商务部对美国与相关国家的关税谈判发出明确警告:中方绝不接受任何以牺牲自身利益为代价的交易,并将坚决反制。这直指美国自今年4月起推行的所谓“对等关税”政策,其本质是一场全球贸易的豪赌。随着7月9日“对等关税”90天暂停期的临近,华盛顿可能单方面设定关税税率,不仅是历史的拙劣重演——让人想起1930年代那场导致全球经济大萧条的关税战——更是对现有国际贸易体系的公然挑衅,加速了全球贸易的碎片化与区域化,深刻重塑未来的经济合作版图。
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基因深植其立国之初,自2018年以来,这种单边主义倾向愈演愈烈,直接导致全球贸易额环比骤降12%。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最新报告也敲响警钟:全球贸易预警措施数量已飙升至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的最高点。这种将国内法凌驾于国际规则之上的行为,正在无情地侵蚀着以WTO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将其推向功能性瘫痪的边缘。
国际社会对这种“时间恐慌”战术普遍感到不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贸易组织(WTO)在2025年4月22日不约而同地调低了全球经济增长预期,明确警示贸易战的巨大风险。德国作为全球重要的出口大国,其经济专家委员会已将2025年经济增长预期下调至零,4月对美出口数据大幅跳水。华盛顿通过双边谈判施压各国,制造“最后通牒”式的谈判氛围,迫使贸易伙伴接受其单方面条件,这对国际经贸秩序构成了粗暴践踏。
这种强制性的供应链重构,其核心逻辑已从效率转向地缘政治。例如,美国力推的“友岸外包”策略,据测算已导致中国消费者福利平均降低2.74%至4.76%,而全球消费者福利平均损失高达1.34%至11.07%。美国《芯片法案》旨在吸引半导体制造回流,却导致台积电亚利桑那工厂成本超支30%,效率低下。当苹果公司试图将iPhone组装转移至印度时,发现当地供应链配套率不足30%,单台成本反而增加12%,最终仍不得不保留中国80%的产能。这些案例表明,全球供应链正在形成“中国核心+区域协作”的新范式,任何试图强行“脱钩”的尝试都将付出高昂代价。
面对单边主义的狂潮,各国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积极寻求对策。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与RCEP成员国贸易额高达12.3万亿元人民币,占中国外贸总额的31%,这正是区域价值链深度整合的明证。中国与东盟共建的“跨境碳足迹认证体系”,显著提升了关税优惠的利用率。这些区域合作的深化以及中国“双循环”战略的推进,为全球贸易提供了对冲碎片化的有效路径。全球贸易的未来在于拥抱开放、深化合作,共同捍卫国际经贸规则和多边贸易体制,这是维护各国长远利益的必由之路,也是避免全球经济陷入“囚徒困境”的唯一解药。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