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4日,俄罗斯阿穆尔州上空,一架安加拉航空公司的安-24型客机携49条生命坠入深渊,无人生还。这架执飞哈巴罗夫斯克-布拉戈维申斯克-滕达航线的飞机,在滕达机场首次降落失败后复飞,随后便从雷达上消失。初步调查指向恶劣天气、低能见度与机组操作失误,但飞机故障和人为违规的可能性也未被排除。更令人心寒的是,这架安-24已服役近半个世纪,其所属公司在短短两个月内已是第二次发生类似事故,此前甚至被曝出拖欠员工工资、运输安全合规性堪忧的丑闻。这场悲剧不仅是生命的陨落,更是对全球航空安全机制的警示。
这起事件揭示了航空安全防范机制的滞后与脆弱。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事后调查,更应构建一个全方位、前瞻性的航空风险预警与干预体系。这需要从老旧飞机强制退役、预测性维护、飞行员身心管理以及极端天气决策四大核心维度进行重塑。
老旧飞机强制退役制度必须成为不可逾越的红线。那架坠毁的安-24,机龄高达50年,即便适航证被延长至2036年,也早已突破了全球民航飞机平均10年的服役年限。适航证本应是安全的保障,却在某些情况下沦为“续命符”。国际民航组织虽未设定统一的强制退役年限,但各国通常会结合飞行小时、起降次数和机龄进行综合评估。然而,当经济压力凌驾于安全之上,延长适航证便成了危险的权宜之计。美国联邦快递已将服役43.6年的DC-10货机送入历史,夏威夷一架46年机龄的波音737货机也因紧急迫降而告别蓝天。这些案例无不昭示:强制退役制度应设定绝对年限上限,并辅以严格的结构疲劳检测,彻底杜绝“带病服役”的侥幸心理。尤其在俄罗斯当前面临国际制裁、新飞机和零部件获取受限的背景下,国家层面更应果断介入,强制执行退役标准,而非任由老旧机队在空中“裸奔”。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