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理事会主席科斯塔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于7月24日抵达中国,参加第二十五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此次峰会正值中欧建交50周年,中方为此作出了诸多努力。王毅外长不久前出访欧洲,与各方进行了认真务实的磋商和交流,双方在某些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如同步全面取消相互交往的限制,恢复立法机构间的正常交流,在经贸摩擦问题上展现灵活性。
然而,就在峰会举行前不久,中欧之间出现了一系列新的摩擦。欧方将中国医疗设备供应商排除在欧洲共同采购合同之外,批评中国的市场准入限制,并指责中方在俄乌战争中支持莫斯科。此外,欧盟对俄实施第18轮制裁时波及到中国实体。这些事件导致原定两天的中欧峰会被压缩至一天,计划中的商业论坛也被取消。
尽管中方对欧盟首脑的接待规格依然很高,但双方都明白,中欧之间的“战略合作关系”已出现一定程度的问题。过去十年,尤其是自2019年欧盟首次将中国正式定义为“系统性对手”之后,裂痕加速扩大。这不再是某一项政策或某一词汇引起的摩擦,而是叙事体系的不兼容,以及对未来世界秩序的不同诠释和价值观层面的嫌隙与对立。
欧方不再认为中国愿意变成“准自由主义市场经济体”,而中国也不再指望欧盟能在短期内摆脱美国影响。这种潜移默化的转变表现在公文条款细节中对关键分歧的回避,以及欧方对中方立场的“歪曲和误解”。西方称其为“审慎竞争”,中国则称其为“政治化趋势明显”,更准确的名称或许是“系统性冷淡”。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