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特朗普挥舞关税大棒,扬言“惩罚”印度;另一边,印度驻俄大使一句话,把美方的算盘彻底打乱:“我们不会考虑任何形式的禁运。”
就在美印关系急转直下的档口,印度不仅没退让,反而越走越近俄罗斯,连外长都亲自跑到莫斯科谈合作。这场围绕石油的较劲,背后藏着什么博弈?又是谁在中间捞到了真正的好处?
8月21日印度驻俄大使维奈·库马尔在莫斯科直接摊牌:“印度将继续购买俄罗斯石油,不会考虑任何形式的禁运。”这话不绕弯、不设前提,摆明了立场:谁来施压都没用,能源安全是14亿印度人的刚需,不容谈判。
说到底,这不是一场外交秀,而是一笔算得清清楚楚的经济账。俄油的价格优势摆在那儿,每吨能省下89美元,折扣比战前翻了三倍。更关键的是,印度买完俄油还可以转手卖出去,中间的利润比卖香料还香,一年能赚160亿美元。说它是“战争套利”?好听点叫“市场行为”,不好听也轮不到美国来指手画脚。
同一时间,印度外长苏杰生也在莫斯科和俄外长拉夫罗夫碰头,宣布要深化战略合作,在俄罗斯本土联合开采资源。这可不只是买卖关系,是要把“能源命脉”直接接进自家插座里。稳得住油价、赚得到利润、锁得住供应链,这才是印度坚持俄油不动摇的底气所在。
特朗普这边可谓是气急败坏。从7月30日开始,他连发数道命令,理由五花八门:贸易逆差、非关税壁垒、战争套利,总之就是一个核心——不许印度靠俄油赚钱。
8月6日,他签署行政令,对印度商品再加25%税,叠加之前的25%,一刀切到50%,生效日期定在8月28日。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