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初,“战舰一号”曾判断:未来五年,美国海军航母编队很可能出现“大型防空指挥舰青春不接”的尴尬局面。两年多过去再回头看,从造船进度到部队形成战斗力的节奏,再到一线编队的临战表现,这一判断不仅被现实验证,且问题还在加深。
首先看建造节拍——时间表全面后延。
2025年9月27日,巴斯钢铁造船厂为“路易斯·H·威尔逊”号(DDG 126)举行命名仪式。按美海军惯例,这意味着主要建造阶段收尾、即将进入为期1—2年的舾装与系统集成,随后还要经历海试与整改。即便以“顺利”为前提,这艘Flight III型“阿利·伯克”驱逐舰最快也要到2027年9月以后才可能交付;与2023年曾做出的“或于2026年底服役”的预期相比,显然已显得过于乐观。

英格尔斯造船厂方面,同样不容乐观。
— “史蒂文斯”号(DDG 128)于2025年9月宣布完成厂试,计划2026年中服役。考虑其2023年8月下水,等于从下水到服役跨度约三年,较早先“2025年服役”的判断推迟近一年。按这一“3年法则”类比,DDG 126的最终接装时间极有可能被推到2028年秋季。
— “杰里迈亚·丹顿”号(DDG 129)在2025年6月完成命名暨下水仪式,若参照DDG 128的节奏,DDG 129也大概率要等到2028年中前后才能加入现役。
据此重新梳理关键节点:
— 2026年中,美海军预计拥有2艘可用的Flight III(含已服役的DDG 125与计划服役的DDG 128);
— 2028年中,数量才可能增至4艘(再加上DDG 126与DDG 129)。
换言之,期望中的“大型防空指挥平台”规模化接装,并不会在短期内改变航母编队的现实困境。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与我们联系。
零时古怪 - 中国第一时事资讯综合门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