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水丹心,包融大度。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75周年华诞之际,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华能硬梁包水电站的建设工地,可以看到工人们正紧张而有序地进行着安装、调试和检查,确保每一台机器、每一个部件都能以最佳状态运行。这无疑是他们对祖国生日的最好献礼,也是国之重器对党和人民的深情致敬。
华能硬梁包水电站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是大渡河水电基地干流规划中的重要梯级电站之一,是华能四川公司在川开发的第21座水电站。
这座大型工程的背后,“红色引擎”如何高效运转?华能硬梁包人的精神有哪些生动体现?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一同走进硬梁包水电站“第一现场”。
传承红色基因
以“党建共融”聚强大合力
深谷起巨龙,碧波映泸峰。初秋九月,和风徐徐,走进红色泸定,伫立大渡河畔,仿佛可以听到历史的回声与未来的呼唤交织在一起。大渡河,这条见证了中国革命历史的河流,如今正见证着硬梁包水电站的崛起。
——两条引水隧道平均长度14.4千米,开挖断面最大直径16.7米,规模居世界前列。
——遭遇的蚀变岩难题,世界罕见。
——地下厂房洞室群构造复杂,调压室长248.8米,高118.2米,规模居同类工程世界第一。
当谈及电站建设历程,四川华能泸定水电有限公司总经理、党委副书记白奎明表示:“我们电站位于三大断裂带交汇处,地质条件复杂,地震设防烈度高,长引水开发方式赋予了工程点多、面广、战线长等特性。首部枢纽复杂地层构造和基础处理措施几乎囊括了国内外现有技术,长大引水隧洞地质条件异常复杂多变、复杂地质条件下大型地下厂房洞室群的施工组织管理都极具挑战。”
困难重重,如何破局?华能泸定公司党委给出了有力回应:传承红色基因,构建以工区党组织共融、党建与电站建设共融、电站建设与地方发展共融,党员与群众共融为引领的“党建共融”格局,力求实现参建各方的共融、共建、共享、共赢!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发挥“党建共融”格局优势,硬梁包水电站建设团队展现出了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引水隧洞开挖那是真的难啊!特别是地震频发,超大断面隧洞蚀变岩带来的塌方、突泥、涌水,难上加难!”华能泸定公司总工程师、党委委员郭志忠感慨万千。“蚀变岩一遇水就变成泥土,极其不稳定,每一次爆破都充满了不确定性。但咱们的党员硬是不信邪,大家共同成立了党员攻关组,后方与前线联动,技术和实践配合,设计、监理提供强大支持。岩层不稳定,我们就加强支护;这里打不通,我们就改线。我们前后组织了10余次专家咨询,请教院士团队达到3次。在隧洞混凝土浇筑方面我们采用了当时国内规模最大的全圆针梁台车一次性衬砌施工关键技术,不仅加快了施工进度,还显著提升了混凝土的浇筑质量,减少了裂缝产生。这种新工艺,让我们平均3到4天就能完成一仓12米的浇筑工作,大大提升了施工质效。”
2023年10月26日,2号引水隧洞全线贯通。在贯通仪式上,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陈洪林感叹道:“这是硬梁包人团队协作、坚韧不拔、开拓进取的伟大成果,是全体硬梁包人智慧的结晶!”
事实上,建设如此大规模的工程,硬梁包水电站面临的难题远不止于此。自2009年项目筹建,到2019年主体开工,再到冲刺2024年投产发电,华能泸定公司党委主导,以各参建单位党组织为主体,以工区党员为先锋,在“工区联动”“企地互动”“资源调动”上下功夫,“党建共融”这“一盘棋”的工作格局,激发出“红色引擎”强大动能,攻克了蚀变岩、深厚覆盖层等一个个世界级难题,闯过疫情、高温限电、地震等一道道难关,向着按期投产发电目标迈出坚实步伐。
突出创新驱动
以自立自强铸精品工程
从项目营地驱车十分钟,穿过宛若巨型地下宫殿的隧洞群,来到硬梁包水电站地下厂房,在这里,4台大型水轮发电机组一字排开。目前,3号和4号机组的安装工作已经圆满完成,正处于辅机及公用系统带电调试阶段,即将迎来对机组性能的一次全面检验。
“这个地下厂房,是咱们创新的集中体现。”中国华能集团水电领域首席专家、华能泸定公司工程部主任陈涛充满自豪地介绍道。“在厂区枢纽开挖支护过程中,主厂房上游高边墙变形一度影响项目进度长达三个月。我们通过‘洞群仿真’技术,并在调压室首次应用了‘超大断面对称式滑模+门槽云车轨道一次成型施工技术’,成功攻克难题,保障了超大规模洞室混凝土浇筑的安全、高效施工。”
“除了这个,最让咱们感到骄傲的科技项目是智能振冲系统。这个项目是华能集团十大科技项目之一,主要针对硬梁包电站首部枢纽深厚覆盖层这一难题而开发。咱们电站首部枢纽河床覆盖层最大厚度129.7米,层次结构复杂,存在承载力低、不均匀变形、砂层液化等地质问题,在深厚覆盖层上修建41米闸坝,施工难度极大而且施工质量不易把控。我们联合国内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智能振冲关键技术研究。全面梳理、优化振冲施工工艺和技术参数;针对不同地层振冲碎石桩加固机理,建立振冲加固指标的自学习及智能调控算法和模型;通过施工关键参数实时感知、识别、分析和反馈,开展振冲施工工艺过程协同自动化、智能化探索;还研制了适用于深厚覆盖层基础的智能振冲集成设备。通过不懈努力,我们成功攻克了振冲碎石桩‘全面感知、真实分析、实时控制’的智能化施工关键技术,开发出智能振冲施工质量管理平台、交互管理系统,研制出成套智能振冲施工设备,打破了当前我国振冲施工智能化、自动化程度低,工程质量难保障等技术壁垒,实现了振冲施工全过程的智能化、规范化、标准化和可视化,大大提高了施工管理智能化水平。”这一技术的应用,为西部高海拔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关键技术储备,也体现了我国在深厚覆盖层地基处理技术领域的创新能力。智能振冲项目经国内多位院士及专家咨询评价,研究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在这里,我们不仅仅是在建设一个安全、环保、高效的现代化水电站,也在努力打造一个科技创新的高地。”陈涛的语气坚定而有力。
据介绍,硬梁包水电站在科技兴安方面也走在了行业前列。地灾无人机监测与预警、无人机单兵系统、应急通信集成、安全培训数字系统等新技术得到推广应用和持续优化,大幅提升了项目的安全管理水平。自开工到现在,持续保持安全零事故纪录。
冲刺首机发电
以奋进之姿向祖国致敬
当前,全国上下正值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之际,又即将迎来新中国75岁生日。大渡河畔,泸定桥边,华能硬梁包人正以饱满的热情和昂扬的斗志,向着电站首批机组发电奋力冲刺。
“我已经一个多月没回家了,工程建设进入了最紧张的阶段。我来硬梁包10年了,电站按期发电,我对自己的十年青春才有个交代。”工程部小伙子温哲昊,看起来挺瘦弱,但他对工作的那份执着和热爱却显得他那么强大。
“不能陪伴老婆孩子确实挺遗憾的,但是在这边带徒弟,也是很有成就感的。”运行部主管姜虹志牵头负责电站生产准备人员培训。“8月期间遭遇连续高温,咱们这群年轻人真是不错。白天在闷热的厂房搞机电安装、设备试验,晚上挤在办公室挑灯夜战搞学习。大家劲头都很高,都盼着能够顺利接机发电。”
奋战十五载春秋,即将迎来首批机组投产发电曙光,华能集团公司劳动模范、华能泸定公司安质部主任范庆龙既有越到关键时刻越不能大意的小心翼翼,更有对胜利的强烈渴望和无限憧憬。“在注重进度和质量的同时,我们更将生态环境保护摆在了重要位置。作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重大工程,我们电站生态鱼道和鱼类增殖站的有效运行,为大渡河的鱼类资源保护、补充及补偿提供了有力支持,为实现绿色发展和生态平衡的双重目标做出了积极贡献。还有工程的砂石加工系统,通过采取先进的环保工艺和废水处理技术,实现了场地全封闭、废水全处理、砂石全利用、资源全循环,被业内誉为‘行业标杆’”。
据了解,硬梁包水电站总装机容量111.6万千瓦,预计将于2024年底前实现首批机组发电,2025年全部机组投产发电,届时不仅供电四川电网,同时还将参与川电外送,每年可节约原煤消耗222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57万吨。为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提供可靠能源支撑,为推动民族地区乃至国家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绿色动能。
十五年坚守,初心不改;怀青云之志,履践致远。华能泸定公司与时代同行、领时代风骚,他们的团结拼搏,定将为华能领跑中国电力、争创世界一流,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强大力量!(房金、谭瑾若)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零时古怪 - 中国第一时事资讯综合门户 » 与时代同行 华能泸定公司以红色引擎激发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