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过程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始终是重大任务。总书记明确指出:“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围绕“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作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推动民生福祉提升的重要举措,银龄行动正成为构建健全民生制度体系的中坚力量。通过完善养老服务、推动银发经济、促进老年群体融入现代化发展进程,银龄行动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注入了强大动力。
推动就业与收入增长,促进民生持续改善
就业和收入是保障民生的核心领域。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健全高质量充分就业促进机制,完善收入分配制度。银龄行动结合这一战略,通过推动老年群体再就业、优化养老服务产业链条,为民生保障开辟新路径。
银龄行动提出建设老年人再就业平台,为具备劳动能力的老年人提供就业机会。这不仅满足了老年人追求价值实现的需求,还通过合理分配人力资源,缓解劳动力结构性短缺问题。在就业促进的同时,银龄行动还强调通过政策激励和专业化服务,为老年人提供稳定的收入来源。例如,结合银发经济产业发展,银龄行动支持老年人参与社区经济、康养服务等领域,拓展其增收渠道。
通过就业带动收入增长,通过收入提升民生质量,银龄行动的落实,正成为“稳就业、增收入”的重要抓手,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坚实基础。
织密社会保障网络,强化基本民生保障
总书记指出:“社会保障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增进人民福祉的基本制度保障。”银龄行动积极助力织密社会保障网络,通过强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优化老年人医疗保障机制,为实现兜底民生保障贡献力量。
围绕“强基层、建机制”的目标,银龄行动聚焦失能老年人护理服务的补短板问题。通过布局康养中心、建设森林康养基地、完善县域养老服务机构,行动为城乡老年群体提供更加均衡、优质的养老服务资源。同时,银龄行动协同国家医保政策,推动基层医疗资源下沉,提高老年群体的医疗可及性,让他们在社区内就能享受到高水平的健康服务。
银龄行动在基层社区增设养老护理网格员,通过网格化管理加强老年人生活照料与健康管理,推动政策精准落地。这种精细化管理模式不仅织密了社会保障网,更显著提高了服务效率,让老年人切实感受到民生改善带来的幸福感、安全感。
激发银发经济活力,增强民生内生动力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进一步分好‘蛋糕’,不断推动民生领域的改革与创新”。银龄行动作为银发经济的重要实施路径,通过构建高质量产业链、提升老年消费市场活力,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在银发经济的推进中,银龄行动重点通过打造多层次养老服务产业体系,带动相关消费升级和产业优化。例如,在康养中心中引入智慧医疗设备,推动健康管理、文化娱乐、教育培训等服务领域的融合发展;在社区内设立老年饭堂、老年大学等设施,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消费需求;通过康养旅游等模式,促进地方经济转型升级。
银龄行动还通过政策引导,推动社会资本进入银发经济领域。税收优惠、资金补贴等激励措施,有力吸引了企业参与养老服务市场,助力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养老服务生态体系。
深化精神文化建设,增进老年人社会融入感
保障和改善民生不仅体现在物质层面,更体现在精神文化需求的满足上。银龄行动通过促进老年人社会融入、加强精神关怀,为老年人提供了更加全面的生活保障。
银龄行动倡导发展老年大学、文化艺术中心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为老年人提供终身学习的机会,让他们在享受健康生活的同时,不断丰富精神世界。同时,行动还通过老年人社交活动的组织,促进他们与社会的互动,让更多老年人找到归属感和幸福感。
通过银龄行动的推动,老年人不仅成为被服务的对象,更通过自身价值的实现,积极参与到社区建设和经济发展中,为社会贡献“银发力量”。这一点,不仅提升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也增强了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银龄行动:健全民生制度体系的有力支撑
作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家级战略,银龄行动在健全民生制度体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通过构建全覆盖、精细化的养老服务网络,促进老年人再就业和收入增长,推动银发经济发展和精神文化提升,银龄行动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坚实保障。
银龄行动的实施,不仅是民生领域的创新探索,更是对新时代社会治理体系完善的重要贡献。在未来,银龄行动将继续以改革为动力,以人民为中心,为实现共同富裕和全面发展谱写新篇章。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零时古怪 - 中国第一时事资讯综合门户 » 银龄行动:健全保障与改善民生制度体系的重要助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