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时古怪 - 中国第一时事资讯综合门户

零时古怪资讯网
提供最新的热点新闻资讯
首页 > 娱乐

谁在毁童年?迪士尼真人版《白雪公主》翻车实录


1905电影网专稿 近日,迪士尼真人电影《白雪公主》全球上映,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差评浪潮。国内首日票房仅百万元,甚至不及两年前饱受争议的《小美人鱼》。



这部承载一代人童年记忆的经典动画,在真人化后不仅未能重现辉煌,反而因选角争议、剧本崩坏、角色塑造失败等问题,被观众怒批“毁经典”“毁童年”。


本期《今日影评》邀请到了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副教授孙平,一起来聊聊《白雪公主》“天崩开局”的背后,究竟暴露了迪士尼怎样的创作困境?



经典IP“天崩开局”:复刻失败,改编灾难


作为迪士尼最早的动画长片之一,1937年的动画电影《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在技术、美术和叙事上都堪称里程碑。然而,真人版电影在复刻经典场景时,不仅未能超越原作,甚至呈现“降级”效果。



孙平指出,原版动画通过独特的角色设计,如真人比例的白雪公主与卡通小矮人的结合,鲜明的色彩美学成为经典,而真人版却未能找到合适的视听语言来承接这种风格。


此外,影片试图通过经典歌曲和名场面唤起观众情怀,但生硬的复刻场面和混乱的解构逻辑让整部电影显得既无聊又尴尬,让观众直言:“不如直接重映1937年版。”



角色争议:白雪公主的“肤色”与魅力崩塌


筹备之初,女主角瑞秋·齐格勒的选角就引发巨大争议。迪士尼近年来一直致力于“政治正确”,但白雪公主的命名本身与“雪白肌肤”紧密关联,选角上的刻意颠覆让许多观众难以接受。



更关键的是,演员的表演未能弥补形象上的落差。原版白雪公主的纯洁、乐观、高贵,动画通过细腻的刻画深入人心。


而真人版中,瑞秋饰演的白雪公主被塑造成一个“皱眉昂头、处处斗争”的形象,却缺乏真正的行动力。孙平批评道:“该战斗时她用嘴说,该柔软时她又显得僵硬”,既没有女性主义的深度,也没有经典角色的魅力。



剧本失败:强行“女性觉醒”,却逻辑崩坏


影片试图颠覆“王子救公主”的传统叙事,让白雪公主高喊“我要找到真正的自己”,然而这种改编流于口号,缺乏扎实的剧情支撑。


想体现“女性觉醒”,实际却是逻辑崩坏,影片主创想强调的是“公主不靠王子”,但片中拯救白雪公主的仍是男性角色“盗侠”,该角色与王子的定位模糊,本质上仍是公主等待拯救。



角色关系单薄,王后的反派塑造流于表面,《白雪公主》的王后在现实中也是人气颇高的角色,本可以打造成《沉睡魔咒》中安吉丽娜·朱莉一般的魅力反派,但影片仍是着墨于“比美”的表象上;此外,白雪公主与生母的互动也可深化,却被完全忽略,浪费可创新的空间。



种种情况导致了影片主题混乱,既想保留经典童话的框架,又想塞入现代价值观,最终呈现的效果是叙事割裂,让观众直呼“毁童年”。


迪士尼的创作窘境:IP透支,创新乏力


《白雪公主》的失败并非孤例。近年来,迪士尼的真人改编电影,如《小美人鱼》《睡美人》等屡屡陷入“炒冷饭+政治正确”的争议。


孙平指出,迪士尼急于将这些IP真人化,并非出于艺术追求,而是为了维持产业链的利润。然而,缺乏真诚创作的改编,只会消耗观众的情怀。



相比之下,一些独立团队的作品,如《猫猫的奇幻漂流》虽成本较低,却因真挚的表达赢得认可。迪士尼若继续忽视故事内核,仅依赖IP光环,其影响力必将持续衰退。



经典IP的改编并非不能创新,但必须尊重原作的精神内核。观众走进影院,是希望重温《白雪公主》曾带来的温暖与感动,而非看一个“面目全非”的魔改版本。



迪士尼低估了经典的力量,真正的改编应该提升艺术价值,而非与观众背道而驰。《白雪公主》的溃败,给迪士尼敲响了警钟:当创作沦为商业算计,再强大的IP也会沦为“票房毒药”。若想重获观众信任,迪士尼必须回归“讲故事”的初心,否则曾经的童话王国,终将沦为“冷宫”。


[1905电影网]独家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与我们联系。

分享到:更多 ()
来源:1905电影网 编辑:秋枫

评论

留言/评论 共有条点评
昵称: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