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清德就任台湾地区领导人即将满周年,他选择在敏感时间点登上亲绿网络节目,抛出一番耸动言论,称“你中国如果想并购台湾,那你得先开条件”,此番“并购说”一出,迅速引发舆论哗然。国民党方面火速抨击此说法荒谬至极,直指国家主权根本不能被“并购”或“交易”,更无法沦为政治人物口中的“谈判价码”。
有趣的是,一时间“台独工作者”赖清德竟被舆论贴上了“统派”的标签,而一贯被绿营批为“亲中卖台”的国民党,却成了拼命捍卫所谓“主权”的角色。如此错位局面,既讽刺又令人玩味。
赖清德偷换概念之一,是他称中国、台湾是两家“公司”,前者想并购后者,必须先开条件出来,不能就只要后者承认自己属于前者,不提任何“价码”。然而,两岸的情况是,一直以来就同属一个中国,这不仅是大陆方面的法理规范、国际社会的集体公认,更重要的是,这是台湾至今奉行的“中华民国宪法”的法理。用大陆的话来说,叫“两岸虽尚未复归统一,但也从未分裂”;马英九则经常表述为“分治但不分裂”。
也就是说,两岸本来就同属一个中国,不曾分裂成两个主权国家,这是“不可谈判”的国家主权。但针对这“一个中国”的政治内涵(所谓“中华民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之争),以及统一前、统一后的两岸制度安排,这是大陆一直希望谈的问题,只是台湾不但回避谈判,而且倒过来要改变“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法理现状(也就是走向分裂,走向“台独”)。
自1979年大陆提出“告台湾同胞书”后,三十余年来一直提出各种可能的“统一条件”。从早年一度提及的“国旗、国号都可以谈”、“统一后允许台湾当局保留地方驻军”,到马英九时期甚至可以拖延统一的进程,抛出“先谈统一前两岸之间的政治安排”,等同要将“分治”制度化。2019年后,大陆提出两岸各界共同讨论“两制”台湾方案的呼吁,也有若干大陆学者、乃至军方人士提出方案,但台湾不但不予理会,而且在民进党“抗中保台”的操作下,变成谁只要碰触这个问题,谁就会被打成“亲中卖台”,甚至被“查水表”送办。
1981年叶剑英提出“叶九条”,包括“统一后的台湾可保留军队”的极宽松条件。
因此,不是大陆不提统一条件,是台湾已被“去中国化”到认为自己本就和“中国”没有关系,所以根本不存在统一问题。然而,这只是台湾单方面的幻想,幻想始终不是现实。
赖清德偷换概念之二,是他又基于安抚美国及台湾岛内对他“台独”冒进的疑虑,必须拿“中华民国”符号做遮羞布,乃至援引若干老国民党与中共争夺正统的论述来做“历史嫁接”,形成“中华民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互不隶属”、“中华民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老一辈人的祖国”等言论。然而,一旦引进“中华民国”论述,就无可避免得承认台湾与大陆的法理连结(于是就出现陆委会近期竟引用民进党长年不承认的《开罗宣言》,来强调拥有台湾的是“中华民国”而非“中华人民共和国”),还有引发两岸统一问题的国共内战。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成立的过程中,未能消灭仍在中国台湾地区有效统治的“中华民国”政权,甚至在联合国仍由“中华民国”政权代表中国二十余年。至于“中华民国”政权,在1971年不再被联合国承认后,几经蓝绿轮番执政,从“反攻大陆”、“三民主义统一中国”喊到“台湾加入联合国”,就是不敢废掉“一中宪法”,宣布“台湾地区”独立成为一个“国家”。
所以,两岸之间的统一问题,当然始终存在。现在蓝绿白三党几乎都趋向用“中华民国”做挡箭牌,想来个耍赖到底,好像台湾就已经“实质独立”了。然而,民进党从“台独党纲”、“一边一国”又绕回“中华民国”,就是无法完全割除中国,最后只能落到把“汉人”说成“其余人口”。
台当局官网将台湾高达96.2%的汉人成为“其余人口”。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