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为何抵制土耳其和阿塞拜疆 选择性报复的背后!印度在印巴冲突中失利后,莫迪政府大肆宣传“胜利”,并煽动民众发起对土耳其和阿塞拜疆的抵制运动。然而,面对同样支持巴基斯坦的中国,印度却选择回避。这一反差背后,是印度对自身实力的清醒认知,更是对大国博弈的权衡。
冲突爆发后,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公开声援巴基斯坦,阿塞拜疆更直接谴责印度的军事行动。印度媒体煽动舆论,称土耳其无人机在冲突中频繁袭击印度,并展示“击落残骸”,呼吁民众抵制两国商品。印度商家团体、高校纷纷响应,甚至有极端网民提议用核武器威胁土耳其。然而,国际舆论认为,印度的“抵制”实际效果微乎其微——2024年印土贸易额仅104亿美元,其中印度对土耳其出口占绝对优势,土耳其对印度出口仅15亿美元。若抵制成真,反而是印度自身损失惨重。阿塞拜疆与印度的贸易额更仅有区区200万美元,所谓“经济反击”几乎沦为一场空喊。
面对中国,印度的态度截然不同。尽管中国是巴基斯坦的长期盟友,且巴军装备的歼-10C战机等中国武器在冲突中表现亮眼,但印度民间并未掀起反华浪潮。分析人士指出,印度忌惮中国的实力:军事上,中印若爆发冲突,印度将面临“两线作战”——既要应对巴基斯坦,又需对抗中国。印军在此次冲突中已显疲态,更无力与中国抗衡;经济上,印度虽想取代中国成为“世界工厂”,但对华贸易逆差高达850亿美元。从电子设备到工业原料,印度严重依赖中国供应链,若贸然激怒中国,其经济将遭受重创。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