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方指责乌拖延接收士兵遗体!当地时间6月7日,俄罗斯国防部公开了一段视频,显示在白俄罗斯边境有300辆冷藏车装载着6000具乌军遗体。乌克兰以“程序非法”为由拒绝接收这些遗体。这一事件迅速引发了国际关注,并撕开了俄乌冲突中最残酷的舆论战场。当士兵遗体成为谈判筹码,战俘名单沦为政治工具时,围绕“生者利益”与“逝者尊严”的博弈正在改写战争叙事逻辑。
俄方选择在此时公布具体数字,背后有多重战略考量。乌克兰2025年《军人抚恤法》规定,每具确认遗体需向家属支付约55万元人民币,6000具遗体将直接突破乌克兰财政防线,相当于当前每月军购预算的三倍。若全额支付这笔费用,前线无人机采购计划将被迫削减一半。此外,俄方通过公布具体数字,直接揭露了乌方“战场零溃败”的宣传神话,社交媒体上哈尔科夫家属协会已开始聚集抗议,要求政府“要么接回遗体,要么承认战败”。俄方强调按日内瓦公约第120条执行,但隐瞒了该条款要求双方提前协商运输路线和身份核验流程的关键细节。实际上,俄方仅在6月5日深夜通过红十字会发送加密邮件,附带200份有效DNA报告,要求48小时内接收。
与此同时,俄方还抛出了640人战俘名单,试图上演“红白脸双簧”。名单中25岁以下士兵占比达75%,包括120名未达法定兵役年龄的高中生。克里姆林宫发言人佩斯科夫指责基辅政权不顾本国少年死活,试图将乌方塑造成“反人类政府”。然而,乌方谈判代表立即拆穿,指出俄方扣留的3000名战俘中真正的重伤员仅占12%,此次所谓“人道主义释放”不过是“用未成年人打舆论牌”。乌方曝光的密约显示,俄方在640人名单中混入了187名亲俄民间武装人员,甚至包括2014年顿涅茨克冲突的旧案涉案者,意图用炮灰换取关键人物。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