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反制欧盟采购限制谁更受伤 影响几何?中国最近出台了一项反制措施,旨在政府采购活动中对部分自欧盟进口的医疗器械采取限制。7月6日,财政部国库司网站发布消息,决定在采购预算金额4500万元以上的医疗器械时,对欧盟企业(不包括在华欧资企业)参与进行限制。具体分为三种情况:一是确需采购进口产品的,在履行法定程序后,应当排除欧盟企业;二是非欧盟企业参与,其提供的自欧盟进口的医疗器械占比不得超过项目合同总金额的50%;三是如果只有自欧盟进口的医疗器械能够满足采购需求的采购项目,不适用上述限制。这些采购限制自2025年7月6日起施行。
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表示,中方不得不采取对等限制措施,以回应欧盟委员会于6月20日出台的措施,该措施限制中国企业和产品参与其医疗器械的公共采购。依据欧盟《国际采购工具》(IPI)相关规则,中国企业将在五年内被禁止参与价值超过500万欧元的欧盟招标。这是2022年颁布以来欧方首次使用IPI。
一位医疗器械行业人士表示,中国的反制措施相对克制,排除了在华欧资企业,为一批致力于在华发展的外资医械企业留下了空间。在中国医院,采购单价能够超过4500万元预算金额的医疗器械并不多。跨国医疗器械企业人士表示,他们有在目录内被限制采购的产品,但订单金额很难达到4500万元,具体影响还在观望和判断中。公立医院打包采购可能是个变数,因为医院每年采购的项目诸多,会将医疗设备和耗材打包采购,这样更方便。不过,一些小的医疗器械,如手术器械、医用橡胶制品等品类,采购价格很难超过4500万元。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