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车间的荧光灯下,一排排未涂装的歼-35机身泛着冷光,绿色蒙皮上的编号“3557”默默诉说着中国航空工业的快速进展。近期央视播出的节目意外曝光了沈飞公司歼-35生产线,画面中一排排未涂装的机身整齐排列,其中一架机身上的“3557”编号引发军迷热烈讨论。这个编号暗示着至少57架具备实战能力的量产型已经下线。

从福建舰弹射测试的3505、3506编号到如今的3557,歼-35的产能攀升速度远超外界预期。军事专家指出,歼-35官宣入役仅约30天,产量已突破60架,这一速度超过了美国F-35战机同期表现。按“3500系列”为初始批次,“3557”意味着至少57架量产型已下线。考虑到军机编号通常按批次分配,歼-35实际生产总数可能已超过60架。这一产量是在歼-35正式宣布服役后约30天内完成的,标志着中国隐形战机生产能力实现重大突破。对比F-35从量产到年产量破百用了5年时间,突破60架则用了3年,而歼-35达到同等产量仅用了约1年。

歼-35产能爆发的关键在于制造技术的系统性突破。歼-35在研发中首次采用大型分段模块化制造方式,广泛应用3D打印增材制造技术和新型复合材料。应用此技术后,歼-35零件数量减少三分之二,结构减重五分之一,疲劳寿命增加三分之一。沈飞28万平米智能厂房内,4条脉动生产线正高速运转,将歼-35生产周期压缩到72小时一架。生产线开足马力的情况下,歼-35年产能有望达到150架。相比而言,F-35在2023年的总产量约为140架,其中美军仅获得约80架。

解放军海空军对歼-35的需求极为紧迫。对海军而言,现役三艘航母均需大规模换装隐身舰载机。福建舰即将服役,辽宁舰和山东舰虽为滑跃甲板,亦可搭载歼-35。海军对歼-35的需求已突破150架。空军方面,随着歼-10C逐步停止接装,其主力中型机缺口亟待填补。歼-35空军版是唯一的量产空军中型战机,需求量远超海军。在2035年前六代机大规模列装前,空军现役的歼-8、歼-7、歼-10A等战机也将由歼-35逐步替代。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与我们联系。
零时古怪 - 中国第一时事资讯综合门户







